河南教育宣传网

首页 > 基础教育 > 正文

“学雷锋 我行动”活动走进郑州市第十八中学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04日21:50 来源:郑州市第十八中学

  近日,郑州市向全市未成年人发出了“学雷锋 我行动”的号召,郑州市第十八中学高度重视,精心策划适合本校未成年人参与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并于3月3日举行了启动仪式,在全校学生中广泛开展“学雷锋 我行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雷锋为榜样,乐于助人、热爱集体、服务社会,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


郑州市第十八中学党委书记魏勇为志愿服务学生授旗


  3月4日下午,郑州市第十八中学与郑州市文化馆“绿城春雨”志愿服务队联合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旨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师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提升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进一步加强文明校园建设。本次活动分为剪纸、面塑、香包制作等体验课程,通过讲授、体验、展示、交流的方式进行。


  在图书馆阅览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建军给同学们讲到,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他还详细介绍了剪纸的镂空艺术,剪纸的直线、锯齿纹、曲线、图形四种方法。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方法,在老师指导下用剪直线的方法剪囍字,还练习了剪花朵。


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黄建军给学生上剪纸课


  2021年被认定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崔勇锐,在高一(9)班给同学们讲授面塑制作方法。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黄河流域的民间传统艺术。即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同学们跟着非遗传承人享受着面塑带来的乐趣,大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出了形象逼真的玫瑰花。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崔勇锐介绍面塑艺术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艳在高一(10)班教同学们制作香包时讲到,香包,古人叫香缨、香囊、佩帏、容臭,又称荷包、耍货子、绌绌。它是古代劳动妇女创造的民间刺绣工艺品。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农耕文化的产物。香包从狭义讲,是指里面填充丁香、雄黄、艾叶末、冰片、霍香、苍术等具有芳香除湿功效的中药材粉末,外表绣以各种图案的实体造型工艺品。它形状象包,填充物又有香味,故称香包。香包从广义讲,既包括实体型香包,又包括没有填装料的各类刺绣工艺品,如刺绣鞋垫、肚兜、帽子、披肩、枕套、台布、门帘、烟包等。香包范围的扩大,表明了历史的演进,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同学们在她的指导下,学习香包的制作,做出了造型可爱,精美别致的香包。


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张艳教学生制作香包


  一节课的时间,同学们都收获满满,意犹未尽,沉浸在课堂的乐趣中。很多同学表示,要在3月份学雷锋活动月期间,当好文化志愿者,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社区里的小伙伴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宝贵的财富,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学生利用精彩一刻钟进行学习雷锋精神


  据了解,郑州市第十八中学还将充分发挥本校艺术特色,创作学雷锋主题画作、创编学雷锋主题舞蹈、话剧等,并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走上街头摆放共享单车、走进社区清洁家园、走进养老院敬老爱老,把学雷锋活动作为德育教育重点内容贯穿全年。


学生志愿者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摆放共享单车


学生志愿者合影留念


二审:时高玺 责任编辑:李达

最新发布

公众号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