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均衡发展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国有2717个县(市、区)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占总县数的92.7%。河南省受检的32个县都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的评估认定标准。
基本均衡任务实现后,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现代化主要发展目标之一。面对国家的新要求,2019年12月,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河南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实现九年义务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在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实现优质均衡发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及完成水平和学生学业质量达到国家要求。”在这样背景下,河南省义务教育向着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不断前行,2022年5月,河南省省教育厅确定了率先建立优质均衡义务教育的37个县(市、区),其中包括郑州市金水区,教育部确定了我省率先建立优质均衡义务教育的6个县(市、区)。
近几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义务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大校额、大班额的问题、教育经费投入的问题、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办学条件受限等问题。为推动河南省义务教育优质与均衡发展,现阶段的关键应是通过制定有关措施,平等分配教育资源,以达到学校教学环境与教师培训条件的均衡。
一、完善教育经费财政专项转移支付机制
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一项通过各级政府间财政能力差异的财政资金转换或财政收支平衡机制,目标是达到各级政府地方公共服务水平的均衡。为保证地方农业发展和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资金投入的有效支持,河南省当完善由各级政府财政负担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一是通过测算省级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保底线”;然后,按照“因子法”计算各县义务教育经费的目标要求和目标供给水平,选择资金缺口县;再次,按照“要素法”测算地方各级财政的贡献水平后,由上级财政部门采取逐级转移支付弥补资金短缺。各级人民政府在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之后,应当把当年度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服务教育支出列入本级财政支出专项计划,确保资金到位。
二、设立“教育优先区域”
“教育优先地区”是指被政府当局称为物质以及经济上较为贫穷和落后的区域,因此必须先进行改革,以实现更公正的教育条件。该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集中资源支援贫穷国家与落后地区的教育,并通过“补偿弱势”战略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差异。
按照这一策略,河南省应该为“教育优先区域”制订严谨的遴选目标,由专业的政府机构经过严格地评审和遴选,达到要求的区域将被列入“教育重点区域”。在政策措施出台之前,将选取试验区域,经过全面研究,完善论证指标体系和规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试验方案。通过试验区域近1-2年的实践总结,仔细地分析研究试验区域面临的障碍和问题,并逐步调整研究方法,为今后政策措施制订提出参考。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当优先保障对教育优先领域的资金投入、硬件设备和师资配备。另外,针对教育优先领域的发展实际,适时调整政策措施和编制指标体系,以保证国家教育发展优先领域规划的有效执行。另外,政府每年开展一个省级评比,以清除不合格的旧地方或学校,并选取符合标准的新地方或新建学校,在动态发展中推动全国各地义务教育均衡。
三、建设“优质教育集团”
目前,在河南省义务教育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广大市民群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急切要求和对优质教育资源提供无法适应市场的问题,而当前“择校热”的现象就是这种情况的体现。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是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坚持这一教学宗旨,该省能够形成“优质教育集团”,缓解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学的急切要求以及高质量教学资源供应不能满足的问题。
四、建立合理的校长和教师流动机制
全国义务教育之间的不均衡主要是指师资水平的不均衡,而且还是指硬件设备的不均衡。首先,探索学校教师定期轮岗机制。推行校园招聘机制,鼓励校园良性竞争;推行校长负责制,法律给与大学自主管理校园的权利。对高校实施有效监督、统筹部署和定期轮换,鼓励优势高校推广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和经验,同时在实践中迅速提升薄弱高校。
另外,实施骨干课程定期轮岗制。健全义务教育阶段核心课程的定期轮换机制,包括城乡之间以及各个班级间的轮流。核心课程统筹设置,按相应比率和时间执行轮岗制。由县城到乡村教师轮班工作的老师,将得到相应的政府特殊津贴。在相关情况下,农村学生也可以择优评价和聘请老师;“至少有一年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的教学经验”也将被作为评价和聘请高级教师的硬性要求。同时利用骨干教师轮岗机制,和骨干教师和农村老师之间建立的互助调整子,以支持农村弱势教师尽快提高师资能力。
五、关于构建义务教育优质与均衡发展的预警措施管理机制
首都师范大学薛海平教授提出,要建设国家义务教育全面均衡发展的预警体系,这个体系主要由七个子系统构成:标准检测系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专业咨询服务体系、预警示范体系、预警信息反馈与传播体系,此外还有综合预警干预体系等。“数据监测技术和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目标,是监控义务教育平衡发展的各类监测信息源;而数据库管理与专家咨询体系则通过分析、管理资料和综合信息,确定了各级关于各类义务教育不平衡发展的重要信息。”然后针对上述情况对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展开进一步的预警研究。如果没有达到统一设定的每个监测指示器的警戒线,则判定为正常,将继续监控预警源。一旦达到了系统设定的所有监视目标的警戒线,即确定了报警状态;告警展示系统承担告警等级评定结果的视频展示;还有预警信号发送与反馈系统负责按照告警视频展示的结果向系统设定的有关单位发出警告信号,同时接收和发出反馈。有关国家决策机关,应当依据国家预警与干预体系中的措施意见,或者根据专家咨询体系中的专家建议,研究提出消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危机的具体政策措施。上述政策措施执行后,教育系统将恢复正常警源监测状态,并将进一步运行预警系统,以实现新一轮义务教育的平稳发展。
该体系不但能够利用指数监测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对义务教育的各项不均衡指数做出预警与评估,还能够利用预警干预体系与专业人员咨询服务体系有效获取补救措施。所以,这有助于推进河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十分有意义。但是,它的弊端是,建立这么一体系是一项相当巨大和繁琐的项目,牵涉众多部门和学校,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其可行性必须按照本省的实际状况进行讨论。
(作者系河南开放大学人文与设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