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宣传网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打造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金课”

——变革与创新中的《电子设计自动化》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13日18:25 来源:南阳理工学院

  《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是南阳理工学院面向河南省一流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大三学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电子设计人才的使命。从2016年开始,课程团队课程团队逐渐意识到,传统的教学多讲授、重书本。这样的方式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容易僵化、呆板。课程团队的课程面临内涵提升困难、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对单纯的理论学习缺乏兴趣、创新能力不足、课堂参与度和目标达成度都不高等诸多问题。


  针对课程痛点,2016年至今,课程团队依托省级教改项目和多个校级教改项目,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项目,坚持“资源为基、能力为本、实践为桥”,逐渐丰富课程资源,迭代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模式和评价-反馈手段,融入课程思政,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对课程进行不断的迭代优化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以全方位发展。


资源为基—对标金课,优化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


  (一)重构知识体系,促进思维发展


  在教学内容上教学团队打破了传统的章节式设计,以项目贯穿从建模-分析-仿真-实现的整个教学过程,将科研与工程的实践案例融入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重塑内容呈现的次序,完成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升华。


  (二)建设差异化、特色化、个性化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


  为了解决MOOC资源水土不服的问题,课程团队依据教学大纲录制了围绕知识点展开的《电子设计自动化》的视频,建设了《电子设计自动化》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本校学生提供了选择性和发展性学习的机会和载体。


  (三)自制实验平台,助力课堂教学


  课程团队针对学生实践不足的短板,自主设计并制作基于FPGA的实践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随时随地动手实践。


能力为本、实践为桥——革新教学模式,创新育人过程


  基于丰富的教学资源,针对编程课枯燥乏味的痛点,课程团队独辟蹊径,基于信息技术,以项目为载体,统筹了线上线下,创新性地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打造了“三环五学递进式”教学模式。“三环”即预学环节-互动环节-检测环节;“五学”即包括目标导学-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展示赏学-检测评学等五个阶段的递进式教学模式。


  通过打造以项目为载体的“三环五学递进式”线上线下混合动感课堂,打破了教师单向灌输的课堂结构,将课堂还给学生,破解了编程课语法枯燥乏味、实践不足的痛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学生们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从而有了学习的动力,如图1所示。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转变。



 融入课程思政,实现课程育人


  (一)编织“点-线-面”的思政网


  本课程以项目设计流程为主线,通过解构和重构课程内容,凝练出8个项目并有效融合课程思政元素25个,形成“点-线-面”(点:课程思政元素点;线:每个项目中的思政点串联成线;面:八个项目全部思政点的组合)的课程思政模型。


  (二) 创新性提出“五度一融合”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根据本门课的实际特点,聚焦FPGA最新发展前沿,主动对接我国实施“强芯战略”等重大战略对电子领域高质量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情况和新要求,课程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五度一融合”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将该模式付诸于教学实践,取得了突出的教学育人效果。


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团队建立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提升学习能力。借助学习通跟踪记录、实时反馈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回归学习本真,培养自我学习能力,从而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多维度考核。


  同时课程团队以匿名问卷的形式来获取同学们对课程的反馈和建议,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评-改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全闭环,及时反思,持续改进,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特色,保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课程创新提升团队建设发展


  经过多年的教学创新实践,课程团队在教学、教研及课程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近5年来,课程团队荣获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称号,获得教学成果奖 2 项,承担省级教改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 12项,发表教改论文22篇,出版混合式教学教研著作1部,主编教材4部。《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被认定为河南省第三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团队主讲教师陈华敏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赛三等奖;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首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河南赛区赛“优秀选手奖”;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获校级教学比赛特等奖、一等奖共5项。被授予“河南省教学标兵”、南阳理工学院“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南工最美教师”“优秀教师”等称号。团队教师牛军教授获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创新大赛二等奖,被授予“南工最美教师”称号。徐源老师获校级“教学标兵”“教学新秀”等称号。


以点带面,星火燎原


  创新成果的迁移、推广是实现优质资源以点带面,汇集更多学习者的实现路径。为了给更多的老师提供课程创新的思路和方式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受益,《电子设计自动化》主讲教师陈华敏把自己的创新经验和心得毫无保留分享给校内校外的老师们,如图2所示。



  校报等相关新闻媒体对她进行了《十年磨剑,立德树人》的报道;在学校“喜迎二十大 奋发向未来”系列报道活动中,党委宣传部对她进行了《创新课堂教学 做好育人文章》的专题报道,如图3所示,产生了较大影响,辐射作用明显。



  未来的路上,她将和更多心中有梦、眼中有光的教育人一起,切实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争做“四有”好老师和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在中原教育的沃土上播种希望、收获梦想!


二审:时高玺 三审:张舸 责任编辑:梅瑞祥 李玉琪(实习)

最新发布

公众号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