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宣传网

首页 > 教师教育 > 正文

洛阳市伊滨区教师发展中心:用信息技术赋能跨校集体教研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8日09:12 来源:洛阳市伊滨区教师发展中心

8月28日,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会议”强调:“加强在教育数字化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更好发挥专业支撑作用。创新教研工作方式,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开展研究,鼓励区域间加强协同教研,全面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积极探索教研模式改革。”10月,洛阳市伊滨区教师发展中心以李村镇中心校为试点,开展了信息技术赋能下的跨校集体教研实践活动。


活动背景


李村镇中心校下辖5所学校,有一千一百余名学生、八十余名教师。最南端的南宋小学位于万安山区,最北端的石罢小学位于伊水河畔,两者相聚16公里,驾车需要近30分钟。5所学校中有4所为单班设置,校内同学科集体教研无法实现。而几所学校间的现场集体教研活动受困于距离、时间、师资等原因很难常态化实现,各校教师在年龄、学科优势、教研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活动主题


为解决此背景下的跨校区常态化集体教研问题,洛阳市伊滨区教师发展中心信息技术部联合研训部,在李村镇中心校开展“信息技术赋能下的跨校集体教研活动”,探索实现网络环境下跨校区集体备课、研讨等教研活动的常态化,并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库,全体教师共享优秀成果。



活动流程


一是选题、初备。李村镇中心校遴选一名教师(新源小学小学语文常丽霞),按当时的教学进度选择一课在希沃白板上备出初稿(含教学设计、课件)。


二是集备(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常丽霞老师在希沃白板上发起集体备课,邀请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区小语学科中心组成员、李村中心校业务专干、李村中心校下属学校每校1人(语文学科)共计10余人参与集体备课,参与人员在两天时间内对教学设计和课件初稿进行批注,提出修改建议。之后,常丽霞老师根据大家的集备批注,修改教学设计和课件(此集备过程可以往复进行,即主备人修改后再次发送,参备人再次批注修改。系统自动记录二稿、三稿……的修改内容)。集备二稿也可以使用希沃云教案协同编辑功能,参备教师高效协同编辑,实时对照批注一起修改教案。





三是直播评课(不受空间限制)。常丽霞老师利用集备完成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在本校上实体课,利用希沃的直播评课功能直播该节课。前期参与集备的所有老师在自己单位远程进入希沃评课,进行网络直播听评课,边听边评,系统自动统计形成评价意见。



评课教师在不同地点边观看直播,边进行评课,也可以截屏发送的同时附带文字评论,方便后期参与者了解具体哪个环节存在问题。语文教研员王亚丽也远程参与了视频评课。该评课形式不受物理空间限制。



四是视频研讨(不受空间限制)。网络直播听评课结束后,远程听课的各位老师使用希沃集备的视频研讨对本次实体课进行研讨反思。区别于“腾讯视频”等平台,希沃集备的“视频研讨”的优势在于:1.参与者可以边看教学设计和课件,边研讨。2.所有研讨者发言均有详细的数据记录,发言都被自动转换为文字记录。3.研讨自动生成视频,可以随时观看回放。当双击视频回放中生成的文字稿的某一句时,视频自动跳转定位到该句发言对应的视频节点。


五是完善课程,形成优质资源。通过对实体课的集体研讨,再次修改完善教学设计、课件,并附上对实体课的反思,最终形成镇级优质教学资源,分类放入希沃资源库,全体教师共享优质资源。



活动意义


该教研形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跨区域的学科教研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各校之间的教研交流,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形成区域的优质资源库;该项活动的每一环节均由系统自动记录、统计,分析每位参与者的详细数据,自动将语音转换为文稿,分析高频词、讲授时长等,形成详尽完善的教研大数据。整个过程简单易行,便于操作,为学校管理者及教研参与者均提供了准确、详尽、真实的数据支撑。因此,该教研方式可常态化用于镇中心校组织辖区集体教研、区级组织直属校之间跨校区教研、联盟校之间教研活动。在实际操作时可根据情况采用其中一个或几个环节,用技术助力高效教研。


二审:韩玉兵 三审:鲁娜娜 责任编辑:侯心雨

最新发布

公众号文章

Baidu
map